正體 簡體
訪客 歡迎您! 會員登入
回主頁 → → 本篇主題:妥瑞症
新增回覆
[quote]引用linda的文章: 是一種兒童腦部基底核(basal ganglia)具神經生物學基礎的慢性疾病,此症候群會反反覆覆、好好壞壞地出現半不自主性的動作及聲語上的tic。tic在華文上一直缺乏適當的翻譯,就像它短促的英文發音一般,最常出現的有眨眼睛、噘嘴、裝鬼臉、聳肩膀、搖頭晃腦等快速而短促的動作,和清喉嚨、擤鼻子、發出類似罵人的”幹”音、或一長串詛咒的聲音等。有些字典將tic翻譯作習慣性抽動並不正確,tic不是壞習慣,也不是常被誤認的心理疾病或精神病,更不是故意要引人注目的動作;有人翻譯作抽搐,又易和癲癇發作混淆。當患者專心於某一事物時, tic常會自動消失,例如彈鋼琴、外科醫師開刀、看錄影帶或玩電視遊樂器時就沒tic了。就目前之了解,環境的因素並不會引起妥瑞症,但是壓力及緊張有可能明顯地影響tic之發生頻率及強度,熟睡時大多完全消失。據估計每兩百人就有一人患有妥瑞症,患者多於五、六歲時發病,青春期時可能加重,成年前六成左右的患者會自然痊癒或症狀明顯減輕。 診斷條件(根據DSM IV, 1994 美國精神學協會第四版的診斷和統計手冊) 在疾病期間同時或不同時出現多樣動作及一種或多種語言上的tic。 Tic幾乎一天發生多次(通常是一陣一陣),或間歇發生在一年的某段期間,而症狀消失的時間不多超過三個月。 這疾病會造成社交上、職業上、或其它工作上的重大干擾。 妥瑞症的治療與展望。 事實上,只有10~30%左右之小孩因出現嚴重的tic才就醫發現的,絕大部份擁有妥瑞症的孩童症狀溫和,且從未接受醫生治療。對這些大多數(至少70%以上)只有溫和或輕微症狀的患者,他們不須任何處理(包括藥物或其他方式),可能僅有少數同事或朋友注意到他們的症狀,當然他們的家庭成員會知道他們的症狀,因為大多數患者在家時因放鬆心情及安全之氣氛下會完全表現tic之症狀。對這些人來說妥瑞症只帶來少許之不便,是他們偶而不悅的來源而已。不論是醫藥的或非醫藥的,目前有許多不同之處理方式,已被證實對tic之頻率及嚴重度具減少之效果者。以不同藥量治療妥瑞症,目的為儘可能去降低其症狀,並避免引起任何副作用,不過有時這很難取得平衡,因為每一個人對特定之藥物及劑量會有不同的反應,而且這些反應亦會因每天之不同狀況而異,因此藥物治療有時是一種不斷嘗試的過程。 Tic是診斷妥瑞症的主角,可是只顧著解決tic並不是治療妥瑞症的全部。在孩童成長階段,因tic和其可能並存的過動、強迫症而造成退縮、壓抑、孤立、被排斥,少學習到許多社交技巧,甚至人格發展不健全。如何彌補這些,還有整體社會的接納,好讓 才是極待克服的難題。歐美國家的妥瑞人可以肆無忌憚地作他們,甚至投入研究妥瑞症的行列,許多成功的妥瑞人紛紛現身說法為其他妥瑞人謀福利。臺灣成功的妥瑞人您在哪兒呢? [/quote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