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皰瘡難治療 就醫不能拖
免疫性疾病「天皰瘡」可不能拖,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指出,外觀看起來與燙傷的水泡類似的天皰瘡,如不加以治療,任其惡化、增生,最快約莫一周,就會造成全部表皮破壞、進而潰爛,而有導致敗血症的疑慮,也呼籲民眾如果沒有燙到,卻因不明原因就起水泡,就要盡快就醫,但李信興醫師也說,其實一旦發病,長期吃藥控制怕是難免的了。
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指出,「天皰瘡」是一免疫性疾病,即自身抗體攻擊皮膚,造成表皮起水泡,起初多起在臉部、頭皮、前胸以及脖子等處,外觀看起來與燙傷所致的水泡並沒有太大差異,不過如果沒有加以治療,水泡就會一顆顆地增生,估計約莫一周時間,就有可能破壞全部表皮,萬一不慎破掉,就會造成感染,因而出現敗血症危機,危及生命,因此稱得上是一項很嚴重的疾病,民眾可不得不謹慎,李醫師也呼籲民眾,定要注意個人如果沒有燒燙傷卻不明出現水泡,務必儘速就醫。
至於目前在治療上面,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說明,程度如算輕微,那麼病患每日服用少量類固醇控制即可,症狀再嚴重一點,可能就要服用大量類固醇藥物控制,如再嚴重一些,病患除了吃類固醇外,可以再加上免疫抑制劑,再者亦可在加注射免疫球蛋白,都是控制病情惡化方法,此外目前也有新的生物製劑,可供病患使用,進而有助減少抗體產生,改善病情。
也因天皰瘡治療目前仍然多以類固醇藥物控制為主,有人因此擔心每日類固醇攝取過多,恐會損及健康,諸如造成骨質疏鬆症等等疾病,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則解釋,其實民眾如果用藥控制得當,或者有配合免疫抑制劑藥物使用,那麼病患每日僅吃少量的類固醇就能有效控制病情,而少量的類固醇其實還不致引起太大的副作用,因此民眾不用過度擔心。
至於生活注意事項方面,振興醫院李信興醫師則指出,假如病情控制不錯,如表皮等處都已不再起水泡,恢復完整性,那麼生活則與常人沒有太大差異,但如還在活動期,則包括不能戳揉、避免從事肢體碰觸運動,以及盡量用溫水輕輕沖澡,不要刺激、隨便按壓皮膚,都是日常注意事項,李醫師進而解釋,在活動期,其實民眾只要用力按壓在起水泡旁的正常皮膚週遭,就會額外再長出水泡,因此定要特別提醒民眾留心,抱持大原則,即不要隨便按壓肌膚,即能避免水泡越長越多。
而亞東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吳健陞則說,天皰瘡雖屬免疫風濕科疾病,但臨床上其實仍多是集中在皮膚科門診處理,提供民眾參考。
夏天天皰瘡易惡化 求醫要耐心
免疫性皮膚疾病「天皰瘡」在中西醫學皆非易治之疾,嚴格來說目前尚無根治之法!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中醫師黃景軍說,現代醫學尚無法根治,只能盡量控制這類疾類疾病,有些天皰瘡患者可能心理上不耐久用類固醇壓制症狀,於是尋求中醫協助。中醫療法主要以清熱解毒、利濕、燥濕為主。
黃景軍表示,部分中醫門診偶接個案,但整體而言台灣中醫界治療天皰瘡的臨床病案不多,尚未聽聞明確的療效統計。
天皰瘡從現代病理來看,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疾病,會在全身的皮膚與黏膜發生水泡與糜爛,好發於中老年人,青少年不多見。發病時,血清與皮膚中可以發現免疫球蛋白IgG。
水皰經常發生在口腔,破裂後疼痛,癒合不易。日後皮膚、咽喉或食道上半部等任何一處,都有可能發生水皰,破裂後脫皮、結痂。
目前主要治療方法是口服類固醇。如果全身出現廣泛性的水泡,則必須住院使用用高劑量的類固醇,以免發生危險。症狀緩解時醫師會視情況調整類固醇的用量,以免發生副作用。
中醫師黃景軍指出,不少免疫疾病在全世界都屬於只能控制,卻難斷根之症,天皰瘡也一樣,即使壓制症狀,也必須多多少少忍受藥物的副作用,但只要與醫師溝通好,一般來說藥物副作用並非難以忍受,臨床上中醫偶見幾位天皰瘡患者,心態上多數希望減少化學藥物使用而尋求替代療法。
以中醫對天皰瘡的認識,多認為證型不離「濕、熱、毒」的範疇,所以治療上還是以清熱解毒、利濕、燥濕為主要原則。
也有專家認為天皰瘡在夏天容易惡化,因為人體在高溫的惡劣環境中,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受到影響,一有波動,天皰瘡患者就會舊病復發。而且中醫理論認為天皰瘡是濕熱所致,夏季接觸濕冷食物,體質較差者就會導致濕熱體質更加明顯,引發水皰急性發作。
其實中醫有一名方「六一散」曾被討論是否適用於「天皰瘡」,中醫師黃景軍指出,六一散有除濕熱的效果,對於夏天常見溼熱症狀,有緩解作用,應用在天皰瘡亦不無可能。另外大黃、黃連之類的清熱解毒與燥屍的藥物也可以適度加入。
六一散處方中只有兩味藥,即滑石與甘草,比例為六比一,因此而得名。滑石能清熱,吸收暑濕,此為燥濕的意義,臨床上亦可用於對抗中暑。
不過,醫師也提醒,自行隨便使用苦寒藥物容易造成腸胃不適,建議還是要找醫師診斷,給予最適當的處方,更不宜斷然停用類固醇。
新生報